陸上生態

兩棲類調查

CHEC 進行了超過50個有關兩棲類調查項目,調查地點覆蓋了新界、香港島、大嶼山及離島。
   

由於大部分兩棲類動物是晝伏夜出的,因此兩棲類動物調查通常在晚間進行。

 

盧氏小樹蛙 (Philautus romeri) 2004年在大嶼山昂平纜車興建項目中,進行生態調查時被記錄。這細小的蛙類狂1952年首次在南丫島被發現。由於它是本地特有種,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評級中屬瀕危物種,其保育價值相當高,盧氏小樹蛙已受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保護。

 
香港湍蛙 (Amolops hongkongensis) 在2003年香港渠務項目中在薄扶林被記錄。它們通常在山上湍急的河流中被發現,曾經是香港特有種,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評級中屬近危物種,現在受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保護。 香港瘭螈(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) 2003年2月在木村河被記錄。它是唯一屬於本地種有尾兩棲動物,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評級中屬近危物種。在香港,它受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保護。
大綠蛙 (Rana livida) 在香港薄扶林被紀錄。它們是晝伏夜出動物,棲息於有林蔭的湍流或靜止山溪中,在全香港均有記錄,屬於常見品種。 花姬蛙 (Microhyla pulchra) 紀錄於大嶼山東涌山林. 它們通常棲息於農田、草地及林邊。常見於新界及大嶼山各處。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評級中屬無危物種。
黑眶蟾蜍 (Bufo melanostictus), 它們能適應較乾燥環境,生命力極強,因此到處可見,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評級中也是屬無危物種。它耳後腺分泌毒液可制中藥蟾酥。除了紅脖游蛇及眼鏡蛇不怕它的毒液而獵食它外,它們幾乎沒有其他天敵。 斑腿泛樹蛙 (Polypedates megacephalus) 是一種可適應不同海拔的各種生境。不太依賴水源源,可棲息在極少水的環境,最常見於農田及池塘,廣泛分佈於全香港,極之常見,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評級中也是屬無危物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