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上生态

两栖类调查

CHEC 进行了超过50个有关两栖类调查项目,调查地点覆盖了新界、香港岛、大屿山及离岛
   

由于大部分两栖类动物是昼伏夜出的,因此两栖类动物调查通常在晚间进行

 

卢氏小树蛙 (Philautus romeri) 2004年在大屿山昂平缆车兴建项目中,进行生态调查时被记录。这细小的蛙类狂1952年首次在南丫岛被发现。由于它是本地特有种,在世界自然保育联盟红皮书评级中属濒危物种,其保育价值相当高,卢氏小树蛙已受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保护

 
香港湍蛙 (Amolops hongkongensis) 2003年香港渠务项目中在薄扶林被记录。它们通常在山上湍急的河流中被发现,曾经是香港特有种,在世界自然保育联盟红皮书评级中属近危物种,现在受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保护 香港瘭螈(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) 20032月在木村河被记录。它是唯一属于本地种有尾两栖动物,在世界自然保育联盟红皮书评级中属近危物种。在香港,它受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保护
大绿蛙 (Rana livida) 在香港薄扶林被纪录。它们是昼伏夜出动物,栖息于有林荫的湍流或静止山溪中,在全香港均有记录,属于常见品种 花姬蛙 (Microhyla pulchra) 纪录于大屿山东涌山林. 它们通常栖息于农田、草地及林边。常见于新界及大屿山各处。在世界自然保育联盟红皮书评级中属无危物种
黑眶蟾蜍 (Bufo melanostictus), 它们能适应较干燥环境,生命力极强,因此到处可见,在世界自然保育联盟红皮书评级中也是属无危物种。它耳后腺分泌毒液可制中药蟾酥。除了红脖游蛇及眼镜蛇不怕它的毒液而猎食它外,它们几乎没有其它天敌 斑腿泛树蛙 (Polypedates megacephalus) 是一种可适应不同海拔的各种生境。不太依赖水源源,可栖息在极少水的环境,最常见于农田及池塘,广泛分布于全香港,极之常见,在世界自然保育联盟红皮书评级中也是属无危物种